中新社广州12月5日电 (记者 蔡敏婕)“2023从都国际论坛”连日来在广州举行。40多国前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以及外国驻华使节、专家学者等围绕“多边主义:更多交流、更多包容、更多合作”主题开展深入研讨。
10年来,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了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化为现实,从倡议转化为全球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倡议在拉丁美洲是有非常明显的效应,大家都在谈‘一带一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确很有实效。我觉得其实在很多方面这些效果也超越了基础设施的领域。”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世界领袖联盟主席达尼洛·图尔克称,两周前,他在拉丁美洲参加会议的时候,从会议获知拉丁美洲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可,“它不是一个空中楼阁,它是一步步累积起来的”。
“尤其是不发达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时,会因为规则门槛而无法进入。而‘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表示,基础设施落后是困扰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的最主要障碍,“一带一路”倡议是以基础设施投资作为起步,以互联互通作为抓手,来缓解世界市场的失灵问题。
“要致富先修路,修桥修路,这是最重要的。任何一个经济体,如果要发展,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必不可少。”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广州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理事长郑永年在论坛举办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物质意义上的互联互通。
“我们希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可以获利的,‘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能共享中国的发展。”郑永年称,“实际上我们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民生经济发展,也是希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也能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普遍的价值观,没有人喜欢贫穷,也没有人喜欢一个富而不公的社会”。
在郑永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大,11个城市有着很好的劳动分工,比如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科技创新中心,广州是全球商贸中心等,这种明确的劳动分工,对于经济发展非常有利,“共建‘一带一路’将会更注重民生经济的发展,香港、广州和深圳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我个人觉得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应当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领头羊’”。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石佑启看来,在推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硬联通”的基础上,应着力构建更高标准的公正、透明、可预期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完) 【编辑:钱姣姣】

中新网南京12月5日电 (记者 杨颜慈)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中国、黎巴嫩、法国、美国古生物学者在距今约1.3亿年前的黎巴嫩琥珀中发现了两枚远古雄性蚊子化石。这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蚊子化石。
这项发现还证明了在蚊科演化的早期阶段,雄性的蚊子也是吸血的,并揭示昆虫的早期吸血行为比人类想象的更为复杂。

琥珀中雄蚊背面视图。 南古所 供图
科研人员介绍,蚊子是一种广为人知的吸血昆虫。在此次研究前,最早发现过约1亿年前的蚊子化石。
据悉,本次发现的蚊子化石来自白垩纪,这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艰苦的野外工作,发现并采集了上万枚黎巴嫩琥珀,其中筛选出2枚保存完整、精美的雄性蚊子化石琥珀。
琥珀中雄蚊口器细节图。 南古所 供图
研究人员通过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等先进科学仪器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两只雄蚊均保存了特有的刺吸式口器:包括呈尖锐三角形的下颚及延长的具有小齿的构造等。现今雌蚊具有刺吸式口器用于吸血,而雄蚊口器退化则多吸食花露。此次发现的雄蚊刺吸式口器推测在1.3亿年前雄蚊也是吸血昆虫。
早白垩世黎巴嫩琥珀蚊子化石的生态复原图。 南古所 供图
虽然分子生物学证据暗示蚊科起源于更古老的侏罗纪,但过去关于蚊科最早的化石记录来自距今约1亿年前的白垩纪中期。此次发现的琥珀化石中的两只雄性蚊子距今约1.3亿年,将蚊子的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000万年。
研究团队介绍,这两枚珍贵的远古蚊子化石,也为后续更细致地研究蚊子从何而来、如何演化提供了重要依据。(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