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是消费行业永恒的话题,最近一段时间零食行业低价话题很热,前有量贩零食如火如荼,后有头部企业优化价格体系,似乎平价成为行业的趋势。
针对近期低价热议话题,来伊份董事长施永雷在朋友圈回应:来伊份团队一直用户视角,全球精选好品质原料,始终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最优,同品质价格最便宜,让消费者得实惠,这也是来伊份25年来存在的意义。
虽说休闲零食行业市场空间超过万亿,但这也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来伊份能否依靠同品质最优的策略突出重围尚且还是未知数。但公司在大本营上海地区的品牌张力已有明显体现。
如果你是久居上海的“沪漂”,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来伊份在美食汇聚的国际大都市,做到了遍布大街小巷。有数据显示,来伊份在上海共有店铺1515家,这也意味着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区域中,每2公里就有一家来伊份店面。
江浙沪是全国竞争相对激烈、竞争较充分,但也是充满机遇的市场,是什么让来伊份在上海扎根20余年,并一直获认可?食品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强大的消费品品牌张力,要经受在产品力、渠道力、以及供应链能力等多方面经过市场充分考验。这考验的绝不是单项能力,而是要做到全能冠军。能在对消费品质要求高的上海地区深耕1500多家门店本身就已经说明公司在消费高的群体的认可度。但放眼全国市场,来伊份是否能也赢得其他区域市场的消费者认同?这方面还有待于观察和验证。
高品质来自全球供应链
从产品力来看,来伊份为什么受欢迎?通过网络检索,第一条给出的信息看,包括口感鲜美,种类多,采用优质原材料,不添加任何人工色素、香精和防腐剂,保证了食品的安全和健康。并含有一定的营养物质,比如蛋白质、膳食纤维等等,可以为身体提供所需的营养。当然这是好吃的零食共性,并不是来伊份的独家口味。背后真正的原因或许在原料的供应链上。
施永雷还提及,“来伊份践行“中国品牌,世界制造,全球共享”的发展战略,引进全球各国优质的美味食品,致力于让国内消费者足不出户,尝遍世界美味。公司将依托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全渠道优势,持续打造高质量、高性价比的差异化商品,满足消费者更多场景化消费需求。”
就在前不久举办的上海进博会上,来伊份出手2.3亿向全球采购优质进口零食产品,采购金额创历届最高。不仅如此,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来伊份已经建立并完善遍及全球超20个国家的供应链体系。“走出去,引进来”,整合全球优质供应链资源,与更多国内外头部品牌形成同频共振的“朋友圈”,打造高端食品品牌。目前,公司产品来自全球五大洲 20 多个国家和中国 25 个省市地区。
为消费者优选高品质的性价比产品
“品牌战略方面,来伊份坚持“新鲜零食”,以严格的“五鲜标准”(原料优鲜、技术保鲜、包装锁鲜、产销争鲜、配送领鲜)来打造新鲜零食,力求在每个环节都最大限度地保证新鲜。”施永雷最后补充到。
国内最大的购物网站显示,坚果中的比较受欢迎的明星大单品-夏威夷果,只有来伊份在外包装上明确提到原果是南非进口,其他公司的产品或多或少都用到了国内云南或者广西种植的原果。公司用原料优鲜的标准,保证了产品的高品质。

事实上,高品质性价比并非是一时兴起的策略,来伊份创立至今一直走的是高品质+高性价比路线。施永雷2019年接受采访时就表示,来伊份追求的是高品质的性价比,在坚持产品性价比的同时,也要坚守几个底线,一是食品安全和品质的底线,第二个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底线。这与其在社交圈的发声前后呼应,这体现公司坚持高品质性价比,为消费者提供同品质最优产品的策略始终如一。

对于外界关注的零食性价比热点,来伊份给出了自己的“解法”,即将持续为消费者甄选同品质最优产品,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公司更关注的是如何以实惠的价格提供高品质、健康、安全的零食产品给消费者。

中新网12月5日电 据财政部网站消息,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同志就穆迪评级公司下调我主权信用评级展望有关问题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问:地方债务问题一直受国际评级公司高度关注,这次穆迪又特别提出这方面的担忧,请您谈谈相关看法?
答:近年来,通过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持续努力,我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地方政府违法违规无序举债的蔓延扩张态势得到初步遏制,地方政府债务处置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22年末,全国地方政府法定债务余额35.1万亿元,加上纳入预算管理的中央政府债务余额25.9万亿元,全国政府债务余额61万亿元。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22年GDP初步核算数121.02万亿元计算,全国政府法定负债率(政府债务余额与GDP之比)为50.4%。低于国际通行的60%警戒线,也低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对于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一揽子政策措施,着力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一是完善常态化监测机制。加强部门间信息共享和协同监管,统一认识、统一口径、统一监管,加强数据比对校验,努力实现全覆盖。二是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严堵违法违规举债融资的“后门”,着力加强风险源头管控,硬化预算约束,要求严格地方建设项目审核,管控新增项目融资的金融“闸门”,强化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债务融资管控,严禁违规为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决不允许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三是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建立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违约处置机制,稳妥化解隐性债务存量,依法实现债务人、债权人合理分担风险。坚持分类审慎处置,纠正政府投资基金、PPP、政府购买服务中的不规范行为。四是健全监督问责机制。推动出台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制度办法,坚决查处问责违法违规行为。督促省级政府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继续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终身问责、倒查责任。从执行情况看,经过各地各部门共同努力,地方隐性债务规模逐步下降,风险得到缓释。

对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财政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治理。一是持续规范融资管理,严禁新设融资平台公司。二是规范融资信息披露,严禁与地方政府信用挂钩。三是妥善处理融资平台公司债务和资产,剥离其政府融资职能,防止地方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平台化”。 【编辑:周驰】